
从大运到世运:成都凭什么成为世界赛事新枢纽?
- 3
2023 年盛夏,成都大运会以 “青春主场” 的活力惊艳全球;2025 年 8 月,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将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—— 第 12 届世界运动会在此启幕。从大运到世运,成都的 “赛事进阶” 绝非偶然,而是城市发展逻辑与时代机遇共振的必然选择。
一、赛事基因:从大运遗产到世运动能
成都大运会留下的不仅是 “蓉宝” IP 和 13 座新建场馆,更是一套可复制的 “赛事营城” 方法论。通过大运场馆赛后开放,成都累计服务市民超 509 万人次,举办赛事 730 余项,激活了城市运动基因。这种 “以赛促建” 的模式在世运筹备中进一步升级:34 个大项、255 个小项的赛事设置,既包含霹雳舞、攀岩等奥运项目,也纳入浮士德球、柔术等小众运动,形成 “奥运 + 非奥” 的立体赛事矩阵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成都将世运项目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—— 通过 “世运空间” 建设、“万人千场” 全民体验活动,让龙舟、武术等传统项目与国际赛事碰撞出新火花,真正实现 “赛事惠民”。
二、城市底气: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向奔赴
成都的 “赛事野心” 离不开其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。315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户、244 个友城网络、3.2 万列国际班列开行量,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开放格局。在硬件上,大运会改造的 36 座场馆可直接服务世运,东安湖体育公园、凤凰山体育中心等地标性设施,既满足国际赛事标准,又成为市民日常运动的 “网红打卡地”。而软实力层面,成都以 “天府文化” 为底色,将大熊猫、太阳神鸟等元素融入世运会徽设计,用 “中国结” 的意象传递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。这种 “传统与现代交织” 的独特魅力,正是国际体育组织选择成都的重要原因 ——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・佩鲁雷纳直言:“成都让世运会更贴近奥运标准。”
三、经济赋能:赛事流量如何转化为城市增量?
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在成都已得到充分验证。大运会期间,成都餐饮堂食订单增长 150%,国际机票预订量激增 10 倍,直接带动旅游消费 126 亿元。这种 “流量变现” 能力在世运筹备中持续升级:通过 “体育 + 会展 + 消费” 模式,成都将世运项目与文旅、商业深度融合 —— 例如,在 “世运运动地图” 中串联宽窄巷子、锦里等文化地标,推出 “跟着赛事游成都” 线路,预计吸引超百万游客。更具前瞻性的是,成都正构建 “赛事经济生态圈”:3 年投入 7000 万元专项资金培育市场主体,打造 “体淘荟” 资源交易平台,推动体育装备、智慧健身等产业集群发展。数据显示,2023 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 1161 亿元,体育消费规模 685.8 亿元,赛事经济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
yy易游游戏官网入口四、全球视野:从内陆城市到世界窗口的蝶变
成都的 “赛事突围” 本质是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具象化。通过世运会火炬传递串联三星堆、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,成都创造性地将古蜀文明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,打造 “可触摸的文化盛宴”。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国际合作中:世运会期间,成都将首次纳入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团,并举办 “一带一路” 乒乓球邀请赛等配套活动,推动体育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。正如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所言,成都正以 “酷生酷” 的独特气质,从内陆城市蜕变为全球青年文化的 “试验田”。而世运会,正是这座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最新名片。
从大运到世运,成都的 “赛事进阶” 之路,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生动样本。当 “太阳神鸟” 与 “世运圣火” 在成都上空交相辉映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体育盛会,更是一座城市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的决心。正如成都世运会口号 “世运之城 无限成都” 所揭示的:这里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突破的新起点。